Contents

中文的常态与病态

《翻译乃大道》读书笔记

中文常态:措辞简洁,语法对称,句式灵活,声调铿锵。

中文病态:引入大量的英文表达,繁琐生硬。

中文最常见的常态和病态

项目 坏例子 好例子
避免英式抽象名词作主语 他的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 他收入减少,于是改变生活方式
中文主语可以是一件事情 国语的推行,要靠大家努力 推行国语,要靠大家努力
避免文字义肢,动词变为万能动词 + 抽象名词,对「作出」、「进行」滥用 听众对访问教授作出了十分热烈的反应 听众对访问教授反应十分热烈
避免学术术语滥用,「性、型、度」 这本书可读性颇高。他是热情型的人。前瞻性等等 这本书引人入胜。他是个热情的人。
避免……之一 李广乃汉朝名将之一 李广乃汉朝名将。
避免「与、及、和、而」过多使用 台北显然比曼谷起步更早及迈步更快 台北显然比曼谷起步更早、迈步更快。
避免介词乱用,「关于、有关、中间、由于、使得」 由于他家境贫寒,使得他只好休学。 他家境贫寒,只好休学。
避免动词降副词 他苦心孤诣地想出一套好办法来。 他苦心孤诣,想出一套好办法。
避免过多使用「的」 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参差而斑驳的黑影。
中文可以后置形容词,避免前修饰太长。 我看见一个长得像你兄弟的男人 我看见一个男人,长得像你兄弟。
避免被动,中文多主动语气 他这意见不被大家接受。他不被获准入学。糖都被吃完了。 他这意见大家都不接受。他未获准入学。糖都吃完了。

词性被带偏

下面按照词性,分别介绍中文中各种词的用法被英文带偏的情况。

名词

主语

英文喜欢用抽象名词,「他的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中文的说法是以具体名词,尤其是人做主词:「他因为收入减少而改变生活方式」,或者「他收入减少,乃改变生活方式」。

中文常用一件事情 (一个短句) 做主词,英文则常用一个名词 (或名词词组)。「横贯公路再度坍方,是今日的头条新闻」,是中文的说法。「横贯公路的再度坍方,是今日的头条新闻」,英文好用抽象名词,其结果是软化了动词,也可以说是架空了动词。

中文 英文
具体名词 抽象名词
一个短句(一件事) 名词或名词片语

宾语

英语好用抽象动词,架空了动词。科学、社会学和公文的用语侵入生活,迫使许多动词变成了万能动词加抽象名词的片语,中文也呈现这种病态。

动词+抽象名词:

本校的校友对社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作出了十分热烈的反应。

原本应有的样子:

本校的校友对社会贡献很大。

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反应十分热烈。

单复数数量词

区分单复数是欧洲语文的惯例,而中文的名词没有复数的变化。在中文中,可以使用「众」、「们」来表示多数,但是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复数尾。西化的弊病表现在用「人们」取代「人人」、「大家」等词,而「听众们」,「观众们」这样众们并用,既显累赘,又语句不通。

中文词不分数量,中文原无「……之一」的句法,现在我们说「观众之一」实在是不得已。至于这样的句子:「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不但「作为」二字纯然多余,「之一的」也文白来杂,读来破碎,把主词「刘伶」压在底下,更是扭捏作态。

辅助词

连接词

英文用"and"连接词性相同的词,中文往往有相应的词,或者任其并列。例如「夫妻」、「你我」,「东南西北」。

在连接词使用的不良趋势有两条:

  1. 不用连接词的地方用上连接词
  2. 「和」,「与」,「及」,「以及」包办了所有连接词,「而」,「并」,「而且」等几乎绝迹

介词

介词在英文里的用途远比中文里重要,简直成了英文的润滑剂。英文的不及物动词加上介词,往往变成了及物动词,英文简直离不了介词。中文则不尽然。「有关」、「关于」、「由于」之类,大概是用得最滥的介词了: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我向窗内看了一眼。英文在形式上重逻辑,喜欢交代事物物的因果关系。中文则不尽然。「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其中当然有因果关系,但是中文只用上下文作不言之喻。

修饰词

副词

英文的副词形式对中文为害尚不显著,但也已经开始了。例如这样的句子:「大家苦中作乐地竟然大唱其民谣」。「苦中作乐」本是动词,套上副词语尾的「地」就降为副词了。这么一来,文章仍然清楚,文法上却主客分明,太讲从属的关系,有点呆板。若把「地」一律删去,代以逗点,不但可以摆脱这主客的关系,语气也会灵活一些。

滥用「成功地」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例如,国父孙中山先生成功地推翻了满清。「成功地」在这句话中毫无意义,和「推翻」的意思重复了。

形容词

在白话文里,这「的」字成了形容词除不掉的尾巴:「灰暗的凄冷的天空」改成「灰暗而凄冷的天空」,「夜色来袭」何等有力,「夜色的来袭」就松软下来了。

形容词或修饰语 (modifier) 可以放在名词之前,谓之前饰,也可以跟在名词之后,谓之后饰。目前的白话文,不知何故,几乎一律前饰,似乎不懂后饰之道。其实文言文的句子往往是后饰的,例如司马迁写项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在当代白话文里,很可能变成:「项籍是一个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同时才气过人的汉子」。后饰句可以一路加下去,虽长而不失自然,富于弹性。前饰句以名词压底,一长了,就显得累赘,紧张,不胜负担。所以前饰句是关闭句,后饰句是开放句。

白话文中的形容词主要有一下弊病:

  1. 形容词用太多的「的」来组织,导致啰嗦而软弱。
  2. 用抽象名词+「的」来组成形容词。
  3. 形容词可以前饰或后饰,现在的白话文几乎一律前饰。
    • 后饰句是开放句可以一路加下去,虽长而不失自然,富于弹性。
    • 前饰句是关闭句,太长就显得累赘。

动词

动词西化的危机另有两端:一是单纯动词分解为「弱动词 + 抽象名词」的复合动词。不说「一架客机失事,死了九十八人」,却说「一架客机失事,造成九十八人死亡」,实在是迂回作态。另一端是采用被动词语气。目前西化的趋势,是在原来可以用主动语气的场合改用被动语气。「他被选为议长」不如「他当选为议长」。「他被指出许多错误」也不如「有人指出他许多错误」。

以下三种句式在英文中都很常见,而中文中只有第一种最常见,第三种更多使用主动语气,如「糖都吃完了」。

  1.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2. 新大陆被哥伦布发现了。
  3. 新大陆被发现了

在可以使用主动语气的场合,改用被动语气,往往失之生硬。使用主动语气更佳。另一个毛病就是被动语气和「被」字绑定使用,忽视了其他的字。

中文的西化有重有轻,有暗有明,但其范围愈益扩大,其现象愈益昭彰,颇有加速之势。以上仅就名词、连接词、介词、副词、形容词、动词等西化之病稍加分析,希望读者能举一反三,知所防范。中文发展了好几千年,从清通到高妙,自有千锤百炼的一套常态。谁要是不知常态为何物而贸然自诩为求变,其结果也许只是献拙,而非生巧。变化之妙,要有常态衬托才显得出来。一旦常态不存,余下的只是乱,不是变了。

中文常态、变态对比

中文常态 中文变态
措辞简洁 措辞繁琐
句式灵活 句式生硬
声调铿锵 邋遢冗余

中文危机:西化

  • 成语普及度低
  • 西化太快,非取长补短,破坏了中文自然生态
中文使用习惯 中文西化使用习惯 例子
具体名词,尤其是人,做主词 喜用抽象名词 「他的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vs「他因为收入减少而改变生活方式」
用一件事情(一个短句)做主词 常用一个名词(或名词词组) 「推行的国语,要靠大家的努力」vs「推行国语,要靠大家努力」
无弱动词现象 弱动词现象 (喜欢把简单明了的动词分解成「万能动词+抽象名词」的片词) 例子 1:press vs apply pressure 例子 2: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反应十分热烈。 vs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作出了十分热烈的反应。
被传染 名词成灾、伪学术化、伪术语(pseudo-jargon) first step vs initial phase「这本传记引人入胜」vs「这本传记的可读性颇高」「更有远见」vs「更具前瞻性」
被传染 主义泛滥 爱国精神 vs 爱国主义
无单复数变化,却被传染 单复数变化 「民众」vs「民众们」(滥用“们”)刘伶是竹林七贤的同人 vs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改写去掉“之一”)李广乃汉朝名将 vs 李广乃汉朝名将之一(“之一”多余)
被传染(原来不用连接词的地方,在 and 意识的教唆下,都装上了连接词;而所谓连接词都由「和」、「与」、「及」、「以及」包办,可是灵活而宛转的「而」、「并」、「而且」等词,几乎要绝迹了) 词性相同的字眼常用 and 来连接 夫妻 vs man and wife 你我 vs you and I 前后 vs back and forth
介词滥用 介词在英文里的用途远比中文里重要,简直成了英文的润滑剂。英文的不及物动词加上介词,往往变成了及物动词,例如 look after, take in 皆是。介词词组(prepositional phrase)又可当作形容词或助词使用,例如 a friend in need, said it in earnest。
隐含逻辑关系 重因果,重逻辑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vs「因为清风徐来,所以水波不兴」
英文助词滥用,滥用地、的、得,用到形容词,似乎就离不开「的」 助词很重要 他苦心孤诣想出一套好办法来。vs 他苦心孤诣想出一套好办法来。
被中文 用学术面貌的抽象名词加助词构成形容词 很难 vs 难度很高的 热情的人 vs 热情型的人
白话文形容词过分前置 前置居多 「我见到一个男人,长得像你兄弟。」vs「我见到一个长得像你兄弟的男人。」
被传染 多用被动语气 你这句话吓不倒我。vs 我不会被你这句话吓倒。被打 vs 挨打(即使是被动语气滥用“被”)

CHangeLog

  • 2018-03-15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