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什么知识值得学习?

「什么知识值得学习?」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本书最重要的元问题,也是本书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

珀金斯把答案归结为一类「真知识」(Lifeready Learning):它们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能随时间沉淀并扩展,如同滚雪球般汇聚力量。

作者戴维·珀金斯(David Perkins),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资深教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珀金斯还是哈佛大学「零点项目」创始人之一,与霍华德·加德纳一起,作为「零点项目」的负责人,工作超过 25 年。从最初成立至今,50 年来,零点项目致力于研究智力、理解、思考、创意与人类的学习等相关议题,吸引了来自全球近 20 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老师,尤其是美国诸多专业人士、国际学校的教师等参与,并定期举办研讨会和工作坊,推广研究成果。

珀金斯认为,基础教育应当培养“业余专家”(expert amateurs),而非急于推进狭窄的专业化。

什么是业余的专家呢?

业余的专家就是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人。

例如,业余的专家或许不太了解多元线性回归或因素分析之类的高级内容,但却很清楚平均数和标准差意味着什么、它们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或不能很好地描述总体;如何用小样本数据来测谎;依据什么样的比值比和回归率可以作出有效推测;如何用饼状图和柱状图来描述分布情况等问题。统计与概率学中的这些知识几乎已经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运用需求。

01 全局认识 Big Understandings

「全局认识」是本书中最重要的概念,其他知识点都是从这里展开的。

全局认识,又称全局理解(Big Understandings),指的是那些能够帮我们理解世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业余专家知识」。换言之,如果知识是一张网络,全局认识便是打通最多节点的主干通路。

想象走在大街上的芸芸众生都是业余的专家,都能够灵活而敏捷地处理个人健康护理、经济行为、人际社会交往等问题,那么,我们的社会该多么不一样。

那什么样的知识算全局认识?什么样的知识有不算呢?

为此,珀金斯提出「四维标准」:Insight、Action、Ethics、Opportunity。

  • 深刻见解:全局认识应该有助于呈现物理、社会、艺术等不同世界的运转机制。
  • 行动:全局认识应当能够指导我们采取有效的专业行动、社会行动、政治行动等。
  • 伦理道德:全局认识应当能够敦促我们变得更有道德观、更有人性、更有同情心、更愿意规范自己的行动。
  • 机会:全局认识可能出现在各种场合中,表现为多种不同的重要形式。

以「民主」为例

引用一个来自阳志平老师的经典例子。

比如你可以直接告诉孩子一个固定的答案,什么是民主。但是,你还有另一种教育方法,问孩子在发生冲突的时候,由谁来调节,怎样仲裁?什么时候会调节失败?失败了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么一来,小朋友对民主就有了初步概念。不仅仅教会小朋友直接的答案,而是教会理解概念的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认知方式——这就是「全局认识」的深刻见解维度。

回到家,假设爸妈有争议,让小朋友来做仲裁——这就是「全局认识」的行动维度与机会维度。

当他安家立业,和他老婆、孩子发生争议,他会不知不觉地按照之前习得的知识来应对——这就是「全局认识」导向的伦理道德维度。

全局认知的反面:利基知识

利基知识(niche understanding),指在特定的技术背景下非常重要,但在学习者可能的生活中不太有用的理解。可以用四大判断标准去判断一个知识是不是利基知识。例如:二次方程、有丝分裂。

  • 深刻见解方面:无疑,「二次方程」和「有丝分裂」分别是数学和生物领域内技术性理解的基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参与性的方式来教授它们,支持学生的理解,虽然这一点通常很难实现。
  • 行动方面:「二次方程」尚能为学习者提供解决有限的几类特定问题的工具;「有丝分裂」几乎不能支持学生为任何事情做好准备。
  • 伦理道德方面:无论是关于「二次方程」还是「有丝分裂」,伦理道德方面都无甚可言。
  • 机会方面: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二次方程」和「有丝分裂」仅仅是一种了解性的知识,只需要粗略地了解,或者在你需要跟上某个人的话题或论点时有用处,除此之外,它们几乎就没有任何出场的机会了。

全局认识的贡献

生活中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是按照熟悉的行为模式活动。就像按熟悉的配方炒菜一样,配方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而且能够轻易地作出调整:多放些糖,味道更甜。

「配方知识」不一定会带来深刻的概念理解,但它们却包含了丰富、细致的行为模式,在关键时刻指引人们采取恰当之举。

那么,全局性理解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呢?

我们可以说,全局性理解提供了剩下 10% 的解决方案。当新的情况发生,而熟悉的「配方知识」已经不起作用的时候,全局性理解就能帮助我们思考并采取行动。也许,它只提供了 8%、5% 或 2% 的办法,但这几个百分点却至关重要,它可以支持我们深刻地理解问题、采取行动、进行道德判断,在芜杂的公私事宜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并且在需要作出重大的人生抉择或承诺时发挥关键作用。

全局性认识能为我们指引方向、促使慎思与深化学习,使人既能识破打着「民主」旗号的谬论,又能正确评估旅行中车祸远胜恐袭的风险,并在雪球般累积中不断拓宽理解。

02 开放性问题 Big Questions

传统教育中,问题常被归结为方法,而答案被归结为内容。而开放性问题(Big Questions)改变了这个局面:问题也可以是内容,并且具有独特的生活价值。

开放性问题也同样遵循全局认识的判断标准,另外还要能够激发人的好奇心,有生命力。开放性问题可以看作全局认识的一个互补。

例如,「工业革命有哪三个原因?」——此问锁定唯一答案,难以激起好奇。

稍好一些的提问方式是:「你认为,引发工业革命的原因可能有哪些?」这种问法更有引导性,但鼓舞性还不够。

或者,我们可以通过更长的问题,增加一些好奇的感觉来完善它:「全世界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有许多文明的成熟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们也有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突出的科学成果,甚至产生了大量巧妙的装置。那么,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那些文明之中,而是出现在这个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地区呢?」

如何提出一个有生命力的问题

一个有生命力的问题,需要兼具两种好奇:Wonder about,理性探究、寻求解释;Wonder at:带有惊奇、敬畏、情感震撼的体验。

可以围绕中心线索,包含一系列广泛的探究主题。

例如,围绕殖民史上人们如何理解「土地」概念的问题。

  • 人们如何看待土地?
  • 人们如何改变土地?
  • 土地如何塑造了人类文化?

也可以围绕着大概念(即题干本身已包含答案的各类问题)而非答案来组织各个层面的要素式问题,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例如,针对植物学单元的问题:

  • 总:植物不同于动物,它们没有感觉系统。那么,植物的各个部分怎么「知道」应该往哪里生长呢?
  • 分:
    • 幼苗发芽后,茎干是否始终向上生长、根部向下生长?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答案。(什么是植物的向性运动?)
    • 种子发芽需要具备哪些环境要素?植物如何感知这些要素?(提前选好一些参考资料备用。)
    • 这是不是导致幼苗茎干产生反应的唯一因素?(设计一个实验,证实答案是否有效。)
    • 茎干的哪个部分接收刺激?哪个部分对刺激作出反应?根部是否也对这一刺激有所反应?

又或者可以给问题一个有焦点。例如,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谓「结束所有战争之战」)的那一代人为何在 20 年内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

03 活的知识:Lifeready Learning

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样的全局认识(或开放性问题)有助于我们为生活做好准备?

「用得上」的全局认识才「值得学」,活的知识才是真知识(Lifeready Learning)。

什么才叫“用得上”?珀金斯提供了 Think–Apply–Notice–Care 四维度:

  • 会引发思考:知识不是背在脑里,而是能用来分析、推理、解释。例如,真正理解分数,不只是算得对,还能说明「把 ½ ÷ ¼ 改写成 ½ × 4 的道理」。
  • 会应用甚至迁移:把所学当作「工具箱」而非「展示柜」。例如,用欧姆定律的「推力 ÷ 阻力」逻辑,去分析暖气管道、交通拥堵甚至政治腐败。
  • 会引起注意:养成「看到钉子就想到锤子」的敏锐,而非反过来「手握锤子却看不见钉子」。例如,读新闻时自动联想到民主陷阱、历史类比,购物时本能地用概率与风险思维。
  • 会去关心:对知识有情感认同和现实关切,否则再好的工具也懒得拿出来。例如,了解民主不仅为了考试,而是出于对公共参与、公平正义的热情。

什么样的教学能够使全局性理解(或开放性问题)为生活做好准备?

不在滑雪场上迈出第一步,就永远学不会滑雪;不爬上峭壁,就永远学不会攀岩。相应的,如果你不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尝试一下,就永远学不会思考、运用、注意某个主题内容或对它产生兴趣。

真知识何处取材?如何学习?

哪些主题可以作为全局认识的对象呢?我们从「诗歌」可以窥见一二。

想象一下,一个出生在 21 世纪的人,吟诵着 19 世纪的诗歌会有什么实际用处?对我们找到好工作、修理漏水的龙头、发射宇宙飞船、商定合约都没有一点帮助。

但是,这首诗歌可能加深了他对「我是谁」的理解,也可能激发了他奋发上进的动力,更可能是给他的内心带来清明。似乎,诗歌或许也符合 4 条判断标准。

文学这类的全局认识不同于数学和大多数学科,他不成体系,一般用抽样的方式去获取全局认识。

当然也不是随便抽样的,要丰富、多样。

丰富的个体选择

  • 典型——选择本领域内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范例、概念或技能。
  • 通俗易懂、能够激发共鸣——选择易于理解的、有意义的、相关的内容,以及能够激发追问的思想。
  • 从特殊到一般——选择其自身有价值,而且能够以有意义的方式呈现包罗万象的跨领域主题的内容。

在总体范围内选择

  • 风格类型、体裁——选择不同风格类型和体裁的内容。
  • 贴近出发点、向远处拓展——从选择熟悉的、标准的内容开始,过渡到选择比较少见的内容。
  • 不同观点——选择不同的声音、观点和思想倾向。

知识海洋

除了诗歌,还有哪些主题可以作为全局认识的备选呢?

珀金斯做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按照字母表顺序,从 A 到 Z 跳跃穿梭,挑选出各个不同学科中广泛存在的、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主题。

… D 来代表达尔文主义(Darwinian)的进化观,即: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低级的生命形式逐渐进化为复杂的高级生命形式,比如人类(相关学科:生物)。这种思维方式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地理解「有机体发展」的范围,而且变异、选择、遗传的总体模式也正是千百年来人类语言发展、风尚传播以及政治和实践革新普遍化的重要机制。进化论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创造了一个术语来描绘在人类社会中传播和进化的思想,不是基因(genes),而是「模因」(memes)。当前出现的「人群搜索(众包)」(crowdsourcing),例如,发动各方力量搜寻有效的药物等,都与所谓「工程版」的达尔文主义范式有关。 … M 如果是指数学(Mathematics),未免太过宽泛——这就不是一种全局性理解了,而是无数种全局性理解的集合。所以,我们可以再一次选择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的基本循环(相关学科:数学)。我们还可以增加一些建模的方法,例如,制图法、模拟法、心理运算模型等。我们所拥有的最伟大的能力之一,就是建构各种不同形式的数学模型。M 还可以是比喻(Metaphors):什么是比喻,作为想象力的引擎,它如何发挥作用(相关学科:文学)。但是,仔细想来,在科学和其他学科中,比喻也很常见,它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模型。 …

认知方式

我们也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探究各类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这称为「认知方式」(Ways of Knowing)。

认知方式因学科而异:欧几里得式认知,从定义、公理和已证实的定理出发的形式演绎;培根式认知,从假设开始,基于观察和思考提出一个概括性的命题;牛顿式认知,对具体情境(水资源需求、车流量与交通拥堵等),建构数学模型来描述现实情境,并通过数学推理得出各种含义及预测,最后再回归现实生活(如创设一份水资源管理计划、验证交通状况是否符合预期等);又或者是修昔底德式认知,解释原始资料、批判性地探讨其中可能的偏见、拼接多元资料,进而建构历史叙事。

审视这些认知方式,它们都能发挥的 4 种重要作用:描述、论证、解释、应用。

  • 依据特定的规则、使用特定的语言来描述事物,强调其特定的性质和表现。
  • 通过其偏好的特定争论、证据和直觉判断来论证一些主张、理论和观点。
  • 以同样独特的方式解释其所面临的问题。
  • 拥有特定的应用范围和形式。

某个学科的认知方式及其所有表现形式,构成了全局认识和开放性问题,这是学习的重中之重。认知方式提供了一种学科视角,远远超出了简单地掌握学科事实、学科规则或者理解关键概念。在考虑生活意义的前提下,运用和领会学科知识、灵活地在其典型范围之内和之外利用学科知识,学习者需要掌握学科认知方式的诀窍。

了解多种认知方式能够培养更广泛的人类知识观,包括知识的起源、知识的归宿。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将来的学习做好准备。多种多样的认知方式彼此交织,共同帮助我们了解当前的情况。

单元体系

为了避免陷入学科枝节而错过其广阔视野,珀金斯提出「单元体系」构想。

一个满意的单元体系遵循 4 条原则:

  • 不同形式的常见学科十分重要。它们是全局性理解和开放性问题的宝库,不能因为现代性的某些曲解就将它们完全摒弃。
  • 更新学科。常见学科需要更新,补充当前的新思想、综合学科、新兴学科,才能充分发挥学科的作用。
  • 重构学科。重构常见学科能够为我们带来新的视角和活力,更清晰地体现出它们在学习者将来生活中的作用。
  • 交叉主题。孤立的学科哪怕有所更新或重构,但这仍然不够。我们需要适当地采用交叉主题,因为这类主题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机遇相一致,并且能够促进「学习主题」到「学习工具」的转变,从而使学习为生活做好准备。

实际运用中,我们给自己建立学习的单元体系还是要根据自身需求,要具有生活价值。例如,我们可以给自己量身定制一个两年的硕士项目,把领域中的重要学科放进去,把实践环节也放进去,最后再加一个类似毕业论文的大作品。

行动指南

珀金斯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问题,也提供了一个极富洞察的分析框架。但是他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还需要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

阳志平老师的答案

阳志平老师对「什么知识值得学习?」这个问题做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回答。

他在《聪明的阅读者》中提出了「通识千书」,用 1000 本书去初步了解人类基本知识谱系。「通识千书」采取「大问题」—「学科或领域」—「智者」—「代表作」的组织逻辑。

「大问题」是与每一个人的人生发展息息相关,是人类文明历史基本命题。一共有 10 个:知识的知识、如何理解世界、如何理解历史、如何理解时代、如何理解社会、如何理解组织、如何理解家庭、如何理解人性、如何理解身体、如何理解信仰。

对一个大问题,将学科或领域约束成「总论」+「四个方向」的结构。「总论」从整体层面回答「大问题」,「四个方向」从侧面回答「大问题」,每个方向涉及若干学科或领域。

任何一个学科或领域的历史都是由人写就的,那些远超学科或领域平均水准以上的人被称为「智者」,他们或是某个学科的创始人,或是某个领域的集大成者。「智者」用作品说话,直面人类文明基本命题。在每个主题下,挑选约 7~10 位智者。

而每位智者,则挑选 1~5 本代表作或传记,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和人生轨迹,让习得知识获得一个大号的居住容器。

对于珀金斯特别强调的认知方式,阳老师总结为九种主流认知方式。

ChangeLog

  • 2025-08-01 初稿
  • 2025-08-02 润色,处理 mermaid 问题